3月25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汪浩在凡溪美术馆举办专题讲座,为现场观众揭开了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春碗"创作的幕后故事。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陶瓷艺术界、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及高校师生近百人参加。

汪浩教授作为"春碗"创作团队的带头人,详细讲述了这件巨型瓷艺作品从设计到成型的全过程。他透露,从接到春晚组委会的创作任务到最终成品交付,整个团队仅有几十天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了瓷器制作必不可少的坯体干燥、施釉烧制等工艺周期。面对如此紧迫的时间要求,汪教授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数十次方案调整和工艺改良,最终在春晚舞台上呈现出了这件直径达1.2米的"春碗"精品。

在创作理念方面,汪教授重点解读了"春碗"蕴含的文化内涵。作品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审美语言:碗身以青花缠枝纹为底,寓意生生不息;碗心则创新性地采用3D浮雕工艺呈现"福"字图案,既保留了传统年节文化中对"福"的追求,又通过现代工艺手法赋予其新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得"春碗"一经亮相就获得了广泛好评。

更令人瞩目的是,"春碗"的成功设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汪教授介绍,该作品衍生出的文创产品系列在春节期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线上预售更是创下了单日百万的销售记录。这不仅展现了非遗产品市场化运作的巨大潜力,更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讲座最后,汪教授强调,"春碗"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新路径,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让他们了解到一件春晚艺术品的创作历程,更对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