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举办“社会议题在公共艺术中的表达”本科生讲座,美术系刘超老师从五个方面展开发言。他指出,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表达与审美交流,更与中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紧密相关,同时与城乡生活变迁、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国民公共意识的发展相互关联。通过中国的公共艺术,能够深入理解文化的中国、艺术的中国以及公共精神不断建构发展的中国。
刘超以传统民俗节会为例,强调了公共艺术在激活社会传统文化资源方面的关键意义,其集体文化记忆回归现实生活,对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文化仪式活动作为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显著特点。此外,公共艺术在城镇化进程中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如改造社区环境、改善社群关系、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沟通协作以及普及艺术教育等,成为推动公共政策与机制创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刘超还提到公共艺术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公共艺术实践正朝着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致力于培养公众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共生活、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鼓励人们建立信任与合作,自发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从而提升全民公共意识。同时,刘超鼓励同学们关注公共艺术,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发挥社会美育的积极作用。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师生们带来了关于社会议题与公共艺术的全新视角和思考,让大家对公共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